a股行情|A股声音:过急清理配资演变为暴跌导火索?

大盘走势  点击:   2011-02-16

       ====推荐阅读====        沪指维持弱势 今日股市下午大盘走势预测!        今日基本面完美:6股可闭眼买入        9月15日:十大机构预测今日股市行情大盘走势!        ====全文阅读====         金融屋财经网(www.joewu.cn)09月15日讯   郭施亮:清理配资过急演变为暴跌导火索?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当属杠杆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在杠杆市场中,不仅可以把市场资金的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时还具备了助涨助跌的功能。对此,在牛市行情下,杠杆资金能够把股市推高上去。但在“牛转熊”的行情之下,杠杆资金同样也会加速股市的下跌速度。

  实际上,回顾最近三个月的时间,A股市场也经历了两轮单边暴跌的行情。

  其中,第一轮暴跌行情是发生在今年6月中旬至7月初的时间段之内,期间市场累计最大跌幅超过35%,个股普遍出现“腰斩”的局面。至于第二轮暴跌行情,则是发生在今年8月中下旬的时间段内,期间市场亦大幅下挫了28%,而普遍股票的杀跌动能却再度加大。

  其实,在这两轮暴跌行情之后,A股市场的累计下跌幅度已经达到了45%,而市场指数也从5178高点迅速回落至2850点的位置。但是,从整体上分析,最近几个月的市场表现,却基本符合这样的特征,即股市下跌速度过快,而股市的市值缩水速度也是相当惊人。

  或许,直到现在,我们还不能够准确揪出真正的幕后黑手。但是,纵观最近几个月的下跌行情,实则也与一个因素离不开关系,那就是股市加速“去杠杆化”。

  笔者认为,鉴于A股市场的第一轮暴跌行情,其主因大概是来自于市场严查严打场外配资,并由此开启了市场加速“去杠杆化”的进程。

  至于第二轮的暴跌行情,却是由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从主因分析,一方面是来自于外围市场环境的逐渐恶化,加剧了A股市场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继续开展“去杠杆化”的进程,而期间场内融资以及场外配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地下降,市场整体的杠杆率水平也出现了显著地降低。

  “用力过猛,用时过快”,当属前期市场“去杠杆化”的真实写照。然而,与之相比,纵观国外成熟市场的“去杠杆化”过程,却几乎需要耗用数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整个“去杠杆化”的工作。然而,对于本已疲软的A股市场而言,在股市“去杠杆化”用力过猛、用时过短的大背景下,却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下行压力,并对市场的投资信心产生沉重的冲击。

  时下,虽然A股市场的整体杠杆率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地降低,但是这并未降低市场继续加快“去杠杆化”的力度。

  事实上,在最近两周时间内,市场也正式开展场外配资“监管升级”的举措,并针对配资业务的清整逐步向存量配资倾斜,而清理期限则是根据存量配资规模进行制定。

  截至目前,A股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存量配资在10亿元以下规模的券商的清理工作。接下来,将会对存量配资规模在10亿元至50亿元之间的券商展开清理的工作,料在本月18日内完成。然而,在本月底内,A股市场仍需对场外配资存量规模在150亿元以下的券商展开清理的工作。

  显然,随着存量配资的加速清理,实则也预示着A股市场的“去杠杆化”进程已接近尾声。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这一系列“去杠杆化”举措逐渐完成之后,A股市场的活力也将会大打折扣,而未来潜在的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也将会大幅缩水。

  笔者认为,加快股市“去杠杆化”节奏,逐渐降低杠杆资金对市场的撬动影响,本来利于市场的长远性健康发展。但是,在疲软的市场环境下,却持续加大市场的“去杠杆化”力度,则会给A股市场的投资信心构成沉重的冲击。

  显然,投资信心下降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笔者认为,在时下的市场环境下,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可能会引发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退一步来说,若市场继续非理性下跌,并有效跌破前期低点,则届时或将会逐步引发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集中爆发,以及或将引发券商两融的大规模平仓风险。

  因此,当下市场的首要任务,还是要保证市场的稳定性。但是在市场维稳的同时,市场的“去杠杆化”过程也不要用力过猛,用时过短。否则,若“去杠杆化”节奏过快,恐将会加剧市场的波动风险,乃至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安全。

  明星分析师再次高呼莫悲观:风险偏好处于底部区域

  (本文作者为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 2014年姜超连续第二年摘得新财富宏观经济研究第一,同时也是新财富固定收益研究第一名。)

  8月份我们发表了题为《不再悲观》的报告,虽然市场反响相当好,但当时已经做好了被打脸的准备。事实上,今年经常犯错,之前有时候会预测 10000 点,现在是 3000 点, 市场经常是漂浮不定的,所以也不怕再一次被打脸。当时不再悲观确实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来自于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点我以人格来保证。

  回顾过去一年,去年底我们发表了一篇《金融泡沫大时代》的报告,当时感觉到经济不行,资本市场要起来了, 会有一波很大的金融泡沫,要先拥抱它,赚钱再说。后来大家拥抱得太开心,我们不敢讲了,偷偷拿掉了“泡沫”二字,叫“金融大时代”。我们经常要跟很多客户交流,通过几个不同的渠道,发现泡沫存在风险,所以我们在今年 6 月份的时候发了几篇报告提示风险,包括讲宽松有变化。

  后来我们认为下半年分级 A 是可以重视的品种,有很多客户这一轮靠分级 A 实现了避险。现在这个时点上大类资产配置怎么看,我们讲“不再悲观”!在过去几个月里大家情绪忽上忽下,我之前去香港时感受很深刻,他们告诉我一个新的词语,叫“投降式抛售”,市场到了“缴枪不杀”的地步。 到底有没有这么悲观,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找一些比较乐观的事情。今天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个方面就是金融资产的定价。在经典的定价模型中,企业赢利是分子,分母包括利率和风险偏好的变化两个部分。从这个模型出发,每一轮的行情驱动不太一样。在 07/08 年的行情中,由于盈利增长强劲,因而股市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直到加息周期见顶盈利回落才出现拐点。

  但本轮股市增长的背景是盈利疲弱,从去年牛市启动,整个工业盈利出现了负增长,很多人说目前经济不行,资本市场还是没有太大的希望,这个逻辑一开始就没有成立, 因为这轮行情的启动最开始就没有盈利。驱动力主要是在分母,股价上涨主要由利率下降和风险偏好上升驱动。

  我们回顾下这一轮行情,去年年初最先发生变化无风险利率,以 10 年期国开债利率来衡量,14 年年初的时候中国的长期无风险利率接近 6%,加一点风险溢价进去,当时一般企业发债的利率大约在 8%左右,倒过来算的话意味着 12 倍左右的 PE 是市场的合理估值。

  而在 14 年初,A 股市场整体估值就在 12 倍左右。但到了 14 年年底,10 年期国开债利率降到了 4%左右,再考虑风险溢价的因素,长期企业债利率大约在 5%到 6%左右,这意味着倒过来算的话 18 倍左右的 PE 应该是合理估值。因此 14 年牛市驱动的核心因素是无风险利率下降。

  而到了15 年以后,无风险利率基本稳定,但股市出现了暴涨暴跌,意味着风险偏好是主导 15 年行情的主要因素。大家疯了一样借钱炒股票,后来又疯了了一样把股票卖掉,出现加杠杆去杠杆,风险偏好出现了剧烈的摆动。 之前的各种加杠杆导致了风险偏好上升、出现疯牛行情,而之后的持续去杠杆导致了风险偏好持续下降、股市出现大幅暴跌。

  我们不再那么悲观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市场已经不算贵,到了和无风险利率相匹配的合理区域。股市下跌本身就是最好的消息,因为便宜是硬道理。到底市场会回到什么水平?刚刚看到凤凰网有个大家对未来预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人预期要跌到 2000 点,还有一半人预期要跌到 2500 点,我也问过很多大佬,很多人跟我说是 2500 点, 我问他们怎么得出来的,他说 5000 除以 2 就 2500 点,你会发现好像也没有什么道理。

  我们来讲一下道理,利率是真的变了,去年年初买信托买企业债普遍是 8%-10%的利率,现在高利率被消灭了,最近恒大刚刚发的债利率只有 5%左右,目前的利率水平没有向上升,而是向下降了。在 5000 点的时候市场平均估值是 30 多倍,大家讲再多牛市的逻辑其实都抵不过一个字“贵”,但现在到了3000点以下,市场平均估值回到了18 倍,从无风险利率比较的角度来看,其实已经到了合理区域。

  第二个理由是如何看市场驱动因素。大家看一下,这一轮全球资本市场的表现,比如美国市场的表现跟 QE 有很大的关系,QE 一响黄金万两,一旦 QE 减少或者结束,股市反倒没有欧洲和日本好,宽松是一条主线,在主导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表现。我们从这个视角把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做一个还原。

  首先是在 13 年出现的钱慌,当时股市到了 1800 点,是非常惨的,货币政策特别紧。从 14 年开始,货币政策开始有变化,最早在 14 年年初,利率只能往下走,债券牛市就启动了。到了 14 年 7 月份央行正式下调了官方的回购利率,那个时候股市的雄牛拐点已经出现了,战略上开始大幅度的上涨。到了 2014 年 11 月央行正式降息,大妈们都知道这个时候钱放在银行不值钱,开始疯狂将储蓄搬家,后面的股市开始出现加速上涨。

  在每一个时点上,货币政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在今年 5、6 月份宽松的预期开始发生变化,债券市场长期的国债利率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上升。我们的利率没有下降,后来发现利率没降反而上去了。

  后来我见了一些银行和保险大佬,大家都认为长期国债利率下不去了,我们自己写了一个报告提出零利率是长期趋势,结果大家认为利率往上走,当时给我们很大的冲击。后来认为宽松开始出问题了,今年的 2、3、4、5 月份每个月都有一次降准或者降息,之后就没有了。

  政策出现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个是地方债出现,最早是一万亿,接着是两万亿,后来不知道有多少了。第二个是救市。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含义?第一件事类似于政府信用去给垃圾债做了一个背书,要把所有的垃圾债救起来,如果是这样的预期,大家肯定会认为与其去买国债不如买垃圾债。

  在过去两个月,在中国买垃圾债是最赚钱的,垃圾债暴涨,国债下跌。第一次救市时政府什么股票都买,相当于利用政府信用给垃圾股去背书, 优质股票就不值钱了。所有这些背书垃圾债、垃圾股都需要花钱,货币增速超增了。在 4 月份 M2 只有 10%,7 月一下子跳到 13.3%。货币超增以后央行也很困扰,担心是不是会有别的问题,宽松出现了纠结。

  做个总结,回顾一下金融危机以后的各国会发现它们都有问题,中国是投资太多,美国是房子买多了,欧洲是政府给的福利太多,都是经济结构出现问题,体现在金融层面是负债率太高了。怎么降低负债率呢?降低负债率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叫做降利率,这个我们做了。

  第二个叫做增加权益,这个我们也做了。容易的两件事情都做了, 还有第三件事情叫债务减息,这件事情我们不想做,发现减债特别痛苦,如果回顾一下会发现美国是最先做债务减记的,雷曼倒闭,居民的房子被银行收回,欧洲就不愿意做债务减记。我们也一直不愿意做,用政府信用去做背书。

  但最近有两个重要的变化,

  第一是在救市的层面。救市是可以理解的,日本、香港、台湾都有救市,但不能什么都救,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理念。我们发现在第二次救市的过程中,至少政府对垃圾股的背书是完全退出了,是非常好的现象。

  第二个信号在 8 月下旬,人大通过法案,给地方的举债设了上限。16 万亿是今年的上限,以后超过这个限额就要自己负责了。通过这些手段把政府信用隔离出来,政府信用开始值钱了,国债利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目前已经接近了低点,这是非常好的征兆。国债利率非常重要,大家环顾一下全球,日本和欧洲的资本市场表现非常好,因为它们的国债利率特别低,如果能把国债利率降下来,从金融定价角度看资本市场是有希望的。

  第三个理由是在于外汇的变化。大家目前对汇率心里没底,这次人民币贬值引发了很多人担心。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本来我自己特别担心这件事,汇率一贬值大家都不愿意在这里玩了,上周我去了台湾,去之前做好了很多不好的准备,但去了以后发现自己特别受欢迎。

  我们的逻辑要进行调整。过去我们比谁最好,现在发现我们这个世界不是比谁好,是比谁烂。现在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汇率愿意做老大,美元最强的,但是他们还是不愿升,欧洲也不想升,很多国家的货币都在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对美元仅仅贬了3%,也没多少,所以投资者对中国并没有失去信心。

  怎么理解人民币汇率贬值这件事情?为什么会有贬值?汇率贬值的核心是因为外汇储备开始下降。商品的价格由供需决定的,过去外汇储备比较多,自然是升值,现在开始下降,开始贬值了。外汇储备下降从去年开始,贬值也是从去年开始的。今年 8 月份外汇储备少了 900 多亿美金,目前的贬值压力存在的。

  到底贬值压力有多大?很多时候大家会陷入极端恐惧之中,之前有外行判断,外汇储备扛一年就不行了,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他们说我们外汇市场成交量一个月多了 4000 亿美金,简单一算上万亿美金一年就跑完了,这个计算是错误的。事实上 8 月份的外汇市场成交量接近 7000 亿美金,而真正流出的只有 940 亿美金。

  很多人不相信,认为数据有问题,怎么证明这个数据是对的呢?我们可以反过来算,看一下央行投了多少钱,利率变没变,8 月份央行总共投了四五千亿人民币,整个外汇储备减少也就是 1000 亿美金左右,所以外汇储备的变化和货币投放是匹配的,940亿美金的流出量是可信的。按照目前三万多亿储备计算,至少可以撑三年没问题.

  外汇储备到底为什么要走?可以做一个结构分析,目前我们的外汇储备里面顺差每个月还有 500 亿美金,FDI 有 100 亿美金,主要是投机热钱在流出。热钱为什么要走?但从热钱的机会成本出发,首先中美 1 年期无风险利差依然高达 2.5%左右,持有美元仍有巨大的利率成本,表明热钱流出主要基于贬值预期。

  但均衡汇率并没有一致标准,假如均衡汇率在 6.7,那么贬值前潜在贬值空间约 7%,可能换美元有很大升值空间。但在本次贬值之后,潜在贬值空间仅约 4%,与中美利差基本相当,短期投机已几乎无利可图,这次的贬值是值得肯定的。因而 9 月以来外汇市场成交量已显著下降,表明投机热钱流出在减少。

  按照 8 月份情况计算,每个月少1000 亿美金,外汇储备可以支撑三年,按照每个月 6000 亿人民币资金的流失,每一个月降一次准就够了,目前准备金率是 18%,按照这个速度我们降三年都没问题。我们回顾一下 98 年金融危机的过程,当时央行曾一次性降低 5%的准备金率,从而维稳了国内流动性。当时贸易储备确实没有增加,但是过了一年又增加了。我们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准备金率去对冲, 所以这种状态是可以维系的。

  我们在蒙代尔三元不可能理论里去解释这一现象。央行有三个目标,第一个叫做固定汇率,第二个叫做独立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叫做资本自由流动。过去汇率基本上是固定的,换外汇相对自由,但过去我们的利率基本上是跟着美国走的,中国和美国长期的利率走势几乎完全一致。

  现在不一样了,美国经济好了要加息,我们的经济还是不行,要降息,利率一定要独立。怎么独立?我们发现固定汇率就不能全要了,要放掉一部分,央行是躲起来的,外汇市场里做市商是普遍银行,央行躲起来,你不知道它在哪里,它作为一个普通的交易者影响汇率。

  同时在资本项目这块加强管制,现在去换外汇没那么容易了,要去开证明,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各要一半,但利率全都要, 这种状态是可以持续的。从中美 10 年期国债利率走势看,过去几年走势几乎完全一致,但我们认为未来随着美国步入加息周期,而中国依然坚定降息周期,中美利率走势有望正式分道扬镳。货币政策独立性非常重要!

  目前大家有另外一个逻辑,为什么我们的市场要跌回 2000 点,认为港股比我们便宜 50%,所以要跌得跟港股一样,但这个观点也是错的。如果去瞄一下,会发现可能没这个概率,目前的台湾市场一天的成交量是 100 亿人民币,香港一天是几百亿人民币,等于我们 10 分钟的成交量,所以流动性比较差。

  为什么香港市场没有流动性?因为他们的货币政策跟资本市场是不匹配的,经济跟大陆联动,但货币政策因为联动汇率,资本市场估值是有压制的。但是我们的 A 股市场中,货币政策是完全独立的,我们可以降息,这一点资产价格是绝对有保护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式重启, 把汇率包袱甩掉了。

  之前还有个担心,通胀要反弹,央行会不会为了通胀去紧缩,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虽然猪价把通胀拱起来了, 但 PPI 还是通缩,央行表个态,所谓的结构性通胀不管了,相当于把通胀、负利率包袱也扔掉了。

  就像美联储过去几年一样,08 年以后一直零利率,不管通胀怎么动。通过这些变化,我们货币政策以前有很多负担,为债券市场负责、为股市负责、为汇率负责、还要为通胀负责,现在全甩了。这次的双降给我们很大的感受,标志着新一轮宽松的周期应该是重启的.

  到底未来我们怎么样去做资产配置,分成两个维度。从长期来看,居民的资产配置经历过几个时代,最早叫做存款时代,大家把钱放到银行,存款利率 10%。到 2000 年之后我们进入到地产时代,大家买房子,全国来看房价涨了 3-5 倍,北上广深涨了 10 倍。从去年开始,步入到新的时代,叫做金融时代。

  这种转换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有非常大的关系,过去我们是工业化时代,地产是龙头提供需求。银行提供信贷,提供血液,整个经济体系、整个财富就是由地产、银行创造的,房地产和银行就是财富配置的主体。未来随着整个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会步入一个服务业以及创新驱动的时代,这些创新的行业普遍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培育的。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整个财富的主体必然会从房地产、从银行存款转向金融资产。如果这个框架确定以后,我们可以给今年 6 月份以后发生的事情一个新的解释。很多人说是因为钱跑掉了,刚才经过分析钱并没有大规模跑出去,因为跑不掉了,已经套在里面了。

  目前在6月份以后,可以发现资产配置重新从金融时代回到地产时代。大家在上海应该有感受,6 月份以后房价出现大幅度地上涨。大家发现买股票不靠谱,还不如去买房子,这个钱没有流出去,是去房地产市场躲灾了。而这种行为一定是短期的,因为房子已经涨了那么多年,不可能永远涨下去,钱只要再出来,金融市场还是有希望的。

  怎么理解未来金融时代的资产配置?如果看一下美国的经历,金融资产的配置有一个顺序,从货币牛市到债券牛市再到股票牛市。金融时代利率长期下降,在利率下行周期里面金融资产都是受益的。但有一个规律,在利率很高的时候属于典型的货币牛市,一旦出现利率下降就到了债券牛市,大家胆子变大了就到了股票牛市。

  中国的 13 年是货币牛市,14 年债券牛市,15 年股票牛市,到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货币牛市。这次我去了香港,和几个国际投行的老大聊天,当时吃晚饭吃到 11 点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我问其中一位为什么跟我吃饭吃到这么晚?他说:你不知道我的痛苦,我拿着一堆的现金也很怕,怕金融市场上涨,涨了怎么办?

  后来又一位投资者跟我讲看好明年的市场,三个月以后一定要买,但现在不看好,他想让我推荐他买债券,我说你对债券不熟悉,还不如买货币基金。后来帮他查了一下,大家都在买交易所的长贷基金,年化收益率 2%,买一个 2%的产品还不如按照我们的推荐买类债券的股票。例如茅台每年分红 3%,每年增长 10%,PE 还很便宜,要比债券好多了,但是目前大家对这些产品不感兴趣,都说要买神创板的股票涨的比较快。大家吃“鱼翅”、“海鲜”吃惯了,胃口变刁钻了而已。

  如果大家都愿意去拿现金,一旦大家把钱转到债券市场,债券牛市就会出现,很多类债券的股票也已经特别有价值了。当时我们写报告提出“不再悲观”时,最认同我们的很多是来自于银行。因为如果你现在去买一个债券 4%-5% 的收益率,还不如买银行股。有人说银行有坏账,但去全球看一下,我们的银行没有买股票,比如日本、台湾的银行 30%的净资产买了股票,虽然股灾了,但是银行的坏账没有多少。

  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只要债券牛市出现,类债券的资产应该是有价值的。只不过目前大家胆子都很小,风险偏好比较低。风险偏好没办法量化,不像利率那么简单。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定性的估计,风险偏好有三个角度,一个是杠杆,一个是创新,一个是改革。

  这一轮行情是加杠杆去杠杆,先把场外消灭,再把场内也消灭了,大家担心还有第三轮去杠杆,即把银行股票质押式贷款消灭掉。 第三轮去杠杆未必会发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很多事情是可以协商的,多数贷款者都是大股东,不会放弃大股东的地位,所以第三轮的去杠杆不一定会发生。此外没有杠杆不代表风险偏好不会恢复,过去没有杠杆股市一样也会涨, 只不过风险偏好恢复比较慢,杠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

  创新这块我很受一个同事的启发,他跟我说我们很多创新的步子太快了。比如说交易的规则,现货是 T+1,期货是 T+0,现货市场受到期货市场的影响。我们不知道千股跌停是因为经济不好还是因为期货市场有影响,先暂停期货市场,但暂停不代表创新就结束了,未来还可以再创新,看一下是哪个因素有影响。目前创新可能只是处于暂停的状态。

  第三个是改革,我们的改革往往采取试错的模式。这次救市有很多问题,管理层也在改进,应该给我们管理层一些时间去证明自己。又比如国企改革方案,我们发现有很多正面的信号,例如员工持股、分类改革、管资本为主等。目前市场对改革的预期太低,应该给政府一些时间和空间。

  我们不知道风险偏好什么时候能够修复,但是我们有几个判断,第一是目前的利率开始下降,第二个风险偏好处于底部区域。对未来不需要那么悲观,债牛王者归来,股市不再悲观。

  叶檀:A股下滑不代表市场对国企改革投不信任票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大幅震荡,除银行、保险外,板块个股大幅下挫。

  国企改革方案要让时间来验证效果。由于涉及到国企薪酬体制改革、增加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等内容,市场还处在观察的阶段。

  国企改革复杂异常,改革方案试图以管资本的方式,将所有的企业放到同一个平台上,在效率与市场化等方面提升国企的地位。

  对于选人用人机制,《意见》则提出根据不同企业类别和层级,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等不同选人用人方式。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等。

  市场化用人机制落到实处比较困难。用人是权力机构的核心权力,目前央企一定层级的高管与官员之间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如果在专业岗位率先实行市场化选聘,如同一把盐撒到大海里,收效可能甚微。统计显示,自2003年以来,央企公示的高管人选中,来自于本系统内部的人选占42%,来自具有国资背景其他系统的人选占47%,只有11%左右的人选来自于外部。外部人员很难起到鲶鱼效应,不能瓦解内部人控制与权力控制的痼疾。

  对于民企来说,更担心的是国企在不公平的路上“做强做大”,这意味着国企继续得到大规模的廉价资源。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国企加大资产证券化率,则表示上市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国企会得到大头。并购重组在牛市会成为炒作的概念,在熊市则容易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抽血机。

  从顶层设计来说,建立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平台,使政府与企业、法治与市场有清晰的边界,这对提振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国企改革方案公布之后,不能仅靠一两天内的短期表现来检验它是否能提振市场信心,好的方案一定是着眼于长远。昨日A股虽然下滑,但并不意味着市场对国企改革投下不信任票,而应当是前期混乱的预期与各种恐慌因素掺杂在一起的结果。

  严格的配资清理仍在继续。方正证券9月14日的研报显示,多家券商向信托发函要求限期妥善处理账户及资产,清理态度积极,实际操作上较为谨慎。

  另外,有言论表示,目前配资账户仓位普遍不高,平均在10%以下,而且停牌股票占比高。目前市场中停牌股票的市值占比为13%,这些股票无法清理,因此配资清理对市场影响有限。

  新的宏观经济数据与货币数据不佳,除了消费外,固定资产投资等均处于快速下滑通道。9月14日公布的8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环比下降7238亿元,再创历史最大单月降幅。摩根大通在9月12日的研报中表示,新兴市场外汇储备8月份减少1500亿美元,消耗速度加快。从新兴市场整体来看,债市和股市资本流动依然疲弱,成交量正在下滑。为了应对本币下跌,中国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消耗外汇储备的规模。

  最后,本周正值股指期货交割,每逢股指期货交割,大盘基本都是大跌。14日三大期指主力合约大跌,中证500IC合约跌停,除上证50期货小幅贴水外,其他贴水较深。

  市场没有乐观的数据,上市公司的估值被逐渐拉低,对于债务与外汇储备的疑虑还在上升。在这样的疑虑消除以前,股市在急剧震荡中探底仍可能是大势。李大霄:国家队拉升银行股正确 国企改革利益不在短期。

  9月14日,大盘再度大跌2.67%,盘中,银行、保险护盘动作明显。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婴儿底也是蓝筹底,要抱紧。这次救市与之前不同的是,国家队既要救市,也不能被轻易牺牲。所以国家队资金拉升银行股是正确的。”

  而对于近期市场焦点——国企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李大霄认为,这是重大利好,对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加国企活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都具重要的指导作用,采用类似但更加科学合理的淡马锡模式是正确的方向,对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有重要作用,对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姚树洁:证监会抓中信证券8高管能拯救股市吗?

  摘要:中国本轮股市过山车,从2014年10月开始疯狂,到8月26日跌破3000点,完成了从泡沫到炮灰的完整过程。在6月初上升到5200点的顶峰以后,7月8日下跌至3505点。7月9日,国家队救市,到8月初,上升至4200点,然后狂跌。

  到了8月26日,上证指数下跌至2950点,救市彻底失败。证监会从8月25日起,开始调查中信证券8位高管,9月11日和12日,对其它操盘者,处以重罚。表面上看,证监会是无辜的、正确的。实际上,证监会对那些被罚的单位和个人监管不力,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力,对股市操盘环节,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才是中国股市脆弱的根本原因。如果证监会没有意识到这些缺点,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依然没有希望。

  证监会联合公安部门猛出重拳

  9月12,两股民涉操纵暴风科技等14股证监会被罚没4696万。两案的操作手法均是通过虚假申报等方法影响相应股票价格,并快速反向卖出获利。其中,马信琪在2015年7月31日多次大笔申报买入后快速撤单,以不成交或少量成交的方式拉抬“暴风科技”股价,随后快速反向卖出之前持有的部分股票获利。

  孙国栋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开盘集合竞价阶段、连续竞价阶段、尾市阶段通过虚假申报、连续申报抬高股价等方式影响“全通教育”等前述13只股票价格,并于当日或次日反向卖出获利。

  根据当事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证监会拟对马信琪和孙国栋分别作出如下行政处罚:没收马信琪违法所得441万元,并处以132万元罚款;没收孙国栋违法所得1130万元,并处以3390万元罚款。两者合计约4696万元。

  9月11日,证监会重罚海通等4家券商。在严查上市公司高管违规减持后,证监会对外发布消息称,对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方正证券4家证券公司涉嫌未按规定审查、了解客户真实身份等违法违规案及浙商期货涉嫌违反期货法律法规案调查、审理完毕,上述5案已进入告知听证程序。鉴于上述5家金融机构的违法情节不同,予以相应处罚,处罚金额超过总计近1.8亿。

  7月9日,证监会、公安部执法人员进场对涉嫌恶意做空大盘蓝筹的十余家机构和个人开展核查取证工作。中信证券徐某等8人涉嫌违法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已被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

  中信证券总裁王东明心腹、秘书被查。徐刚和葛小波被视为董事长王东明心腹,而此次被带走的梁钧是王东明的秘书。

  年薪均超过500万人民币,拥有近1百万股票的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8位委员,有3位委员被带走。其中,被协助调查的徐刚持股87万股,年薪502万元;葛小波持股99万股,年薪523万元;刘威持股25.2万股,年薪541万元。

  另外5名被要求协助调查的中信员工,也均为部门主要负责人。其中,房庆利、姚杰(女)、汪定国在同一条业务线上,与刘威是上下级的关系。

  中信证券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其融资余额合计721.26亿元,占市场份额7.03%,持续排名市场第一。特别是今年股市开始去杠杆以来,负责中信证券两融业务的房庆利更成为市场的焦点人物。

  8月25日,《证券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题为《摧毁中国股市信心将危及整体改革》的文章指出“一些机构几乎放弃了对基本面的研究分析,转而把心思放在”赚国家稳定资金的钱“上边;他们的做法成为伤害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自己人“和外部力量合伙,攻击市场的软肋,与政府维稳行动对赌,就涉嫌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应当对其采取果断措施。”该文章进一步表示。

  而近期被监管层“特别关注”的券商不止中信证券一家。8月25日晚间,同样曾经是救市主力的海通、广发、华泰、方正四家券商突发公告,称因涉嫌未按规定审查、了解客户身份等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在7月份“A股保卫战”中,中信证券一直是券商“领头羊”。中信证券“四大金刚”营业部已经被认为是证金公司主要的“御用席位”,四家营业部在七月,分别累计买入370.53亿元、120.23亿元、328.74亿元、265.28亿元。

  “国家队”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利益输送的现象,当前监管层这样“严打”正是针对机构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

  中国股市本次过山车回顾

  2014年8月,中国股市在经历7年多半死不活的低迷以后,随着中国房市的衰退,投资者开始把钱转向股市。到了10月,上证指数开始发威,从10月初的2200点,迅速上升到了3000点,我发了第一个股市博文,提出上涨到4000点没有泡沫,过了4000就有泡沫。

  进入2015年,上证指数持续上升。我开始提醒政府不要鼓动股民,要提醒股民对风险的意识,要对上市公司严加控制。可是,证监会没有听任何对股市风险的劝告,官媒大肆宣扬股市春天的来临。

  到了2015年6月上旬,股市被推高到了5200点。6月16日,一次大跌,被打回5000点以下。我首次提出中国股市开始阳痿,可是,没有人相信。6月10日,“中国中车”复牌,价格上升到35.64元一股,我却认为“中车复牌是中国股民灾难的开始”,我还同时发表博文,认为“新三板是股民的跳楼版”。那个时候,上证指数还是5000点,中车股票每股价格是32元。

  6月19日,我再次发表博文,直接提出中车股票保不住10元一股,那时的上证指数是4700点,中车价格是28元一股。6月26日,我预测上证指数要下跌至3500点以下,而当时的实际指数是4344点。

  到了7月9日,我的所有预测,都已经被验证。上证指数下跌至3505点。可是,这个时候,公安部已经进入证监会,“国家队”开始大量救市,也就是通过证金公司,汇金公司等国家金融机构,向诸如中信证券等国家认为是靠得住的证券公司,注入数千亿的资金,大举托市。

  没有想到的是,托市彻底失败。股市从7月9日的3505点,上升到8月初4200点以后,开始崩盘式的下跌。8月24日,经历三天大跌至3209点。8月26日,首次跌破3000点至2950点。

  尽管到了9月11日,上证指数收盘为3200点,却已经证明本轮股市过山车已经完成,而且,7月9日的“国家队”救市,成了天大的笑话。

  证监会显然没有脸面,因此,必需找一些替罪羊,对那些操盘的证券公司,买空卖实的股市黑客,进行反击,才能证明证监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证监会拿中信证券开刀,就能拯救中国股市吗?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社会保障基金和汇金公司,还是险资等国家资金,其实早就成了相当利益分化的集团,都存在出自其团体的利益关系。

  如果这些国家队的资金更多的以集团利益为主导,那么救市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当然,国家队救市也可能提供了利益输送的机会,监管部门是不是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呢?

  其次,一些个人炒股者,他们买空卖空,是不是证券交易环节存在漏洞,而导致市场混乱,导致个人的行为可以给市场带来混乱?证监会在交易环节出现的巨大漏洞,是不是也负有责任呢?

  再次,那么多“新三板”公司,业绩平平,不堪市场一击,为什么让它们上市?中国股民投机心理非常严重,为什么要让股民利用杠杆炒股?证监会,是不是也应该反省呢?

  中国股市缺乏经济基础,关键是上市公司从来没有把分红作为上市的一个责任,导致股民不是以投资为目的,而是以投机为目的。中国股市如此不堪的投机生态,证监会从股市开天辟地那一天开始,是不是就已经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了呢?

  如果国家监管部门,没有充分考虑上面的问题,救市也好,救市以后被一些证券公司耍也好,证监会,永远都不可能把中国股市引向长期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股市,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有效资本市场,也只能长期作为股民的大赌场而已。

  这个赌场,证券公司是赢家,证监会的官员也是赢家,那些不良的上市公司高管,也是赢家。中国股市本次的过山车非常惊险,大多数股民赔了个不清不楚,他们是这些赢家的买单者,也是他们的冤大头。

  可是,中信证券的许多高管,包括那几位被调查的高管,年薪都超过500万元。正可谓,“朱门酒肉溴,路有冻死骨”。

  而中信证券的使命,却是证监会赋予救市的使命。这些官方相信的操盘手,监守自盗,辜负了证监会赋予的信任和使命。证监会,难道在抓这些人的时候,以为不彻底反省自己,就可以说得过去吗?

a股行情|A股声音:过急清理配资演变为暴跌导火索?

http://m.joewu.cn/zhengquan/29158/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沪指维持宽幅震荡】沪指维持弱势 今日股市下午大盘走势预测!
下一篇:大盘行情股市走势分析|下午股市大盘走势分析预测!(9/15)
Copyright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